你身邊一定有長這個小孔的人。也有人管它叫“聰明孔”,認為有這個孔的人尤其聰明。
有人管它叫“倉眼”“前倉糧”,說“前耳倉有米,后耳倉有糠”,認為它是富貴的象征。
科普中國制圖
不過,醫(yī)生告訴你,它的“真身”竟然是個先天畸形!
“聰明孔”其實是一種先天畸形
湖北省武漢市第三醫(yī)院耳鼻喉科主治醫(yī)師金輝2022年在該院微信公眾號刊文介紹,這種耳前的小孔其實是一種先天畸形,學名“耳前瘺管”,它是一種潛在的隱患。由于胚胎時期,第一、第二鰓弓發(fā)育不良、融合不全引起的,它有一定遺傳性,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,所以如果你有“聰明孔”,看看父母的耳朵,很可能也有。
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蓋志琨2023年在科普中國刊文分享,在人類胚胎發(fā)育到第四周的時候,依然會發(fā)育出類似魚類的鰓弓和鰓裂的結構,只是在胚胎發(fā)育的后期,這些結構又愈合,發(fā)育成了頜骨、中耳腔、三塊聽小骨、喉軟骨等器官。但如果“第一鰓裂”后期封閉不完全的話,就會在耳朵上留下這樣的小洞。
因此,美國發(fā)育生物學家尼爾·舒賓認為,耳朵上的小洞可以看作是“魚鰓留給我們的演化殘跡”,作為從“魚到人演化”的佐證。
但是不要怕,它是一種“溫和”的畸形,大部分人沒有任何感覺,只要你別去騷擾它,它一生都會與你和平相處。
金輝醫(yī)生刊文介紹,“耳前瘺管”大部分患者沒有癥狀,有小部分人會有分泌出一些白色的黏稠物,甚至有臭味。當發(fā)生感染時,局部會表現(xiàn)為化膿現(xiàn)象。如果經(jīng)常反復感染,可能會在局部形成瘢痕或膿腫。
耳前瘺管如果從來沒有感染過,是不需要手術的,因為有些患者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(fā)病,一直沒有任何的癥狀。
如果你也有耳前小孔,防感染很重要!
長了耳前瘺管也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但是需要注意預防感染的發(fā)生。
1.一定不要揉
有些人聽信傳言,說經(jīng)常揉一揉“聰明孔”,會變得更加聰明。實際上,聰不聰明不知道,但老揉容易引發(fā)感染是真的,到時候可能就變成“危險孔”了。
如果耳朵小孔附近感覺癢得難受,可用酒精棉簽輕柔擦拭止癢。
2.保持耳部干燥
要保持耳部干燥,如果耳朵周圍有水,可以用棉簽擦拭,但手法不能太重。
3.飲食要清淡
飲食上宜清淡,盡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包括海鮮、飲酒。
4.感染及時就醫(yī)
一旦感染則局部發(fā)生紅腫、熱痛、化膿,應就診并積極抗感染治療,必要時進行手術。
咨詢電話:020-87100100(工作日8:30-11:30,14:30-17:30)
郵箱:gdswxb-gd12377@gd.gov.cn